【楼道里的搏斗】
“我弟弟要杀人!你们快来吧!”9月13日下午两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公安局110接警中心电话里,报警人的声音抖得厉害。
西环路派出所所长窦海军撂下电话,抄起防暴盾牌就冲出门:“格勒图、李臻,带上抓捕叉!快!”警车一路鸣笛冲向小区,车上三人谁也没想到,接下来他们要面对的,是一场鲜血淋漓的生死较量。
狭窄的楼道里,身高力壮的王某某正坐在台阶上嘶吼,眼睛瞪得通红。窦海军刚上前劝了句“兄弟,有话好好说”,对方突然弹簧般蹦起来,刀光一闪——噗嗤!鲜血瞬间从窦海军的左腋下喷涌而出,警服浸得透湿。
“队长!”民警秦格勒图扑上去用盾牌硬挡,刀刃又扎进他前臂深可见骨。但两人愣是咬着牙,像铁钳似的死死扣住凶徒持刀的胳膊。
事后医生看着X光片倒吸凉气:“这刀再偏1厘米,动脉就断了……”
【为什么说这一秒的抉择,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1. 那通救了整栋楼居民的报警电话
事后才知道,报警人是王某某的亲姐姐。“我弟喝了半斤白酒,抄起菜刀说要砍人!”她哭着告诉民警,“要不是怕出事,我哪能亲手把弟弟送进局子啊!”
老百性话糙理不糙:这话听着心酸,可大义灭亲才是真为他好!要是真伤了邻居,判刑更重不说,一家人往后在小区还咋抬头?
专家说了,这类突发性暴力行为往往有三大征兆:
酒精刺激:数据显示60%的街头暴力与饮酒有关
情绪崩溃:王某某失业半年,案发前刚和女友分手
求助信号:其实姐姐报警前,他已发朋友圈“不想活了”
可惜啊!要是家人早点看到朋友圈,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
2. 防暴盾牌为啥没挡住刀?
有网友质疑:“拿着盾牌还能被刺伤?是不是装备不行?”
我特意请教了退休老民警刘叔。他叹气:“你们啊,把防暴想得太简单了!”
楼道战变“巷战”:老小区楼梯宽不到1米2,盾牌根本抡不开
短刀专克防暴盾:凶徒用的是15厘米长的剔骨刀,专挑盾牌缝隙捅
怕伤群众不敢用钢叉:抓捕叉要2米才有效,可当时楼下全是看热闹的居民
【挨了30针的蒙古族汉子,曾是摔跤冠军】
病房里,秦格勒图左臂缠着厚厚的纱布,却笑着比划:“缝针时我数着呢,整整30针!小时候摔跤比赛骨折都没哭,这回算破了纪录。”
这个37岁的蒙古族民警,当年是盟里的摔跤冠军。2018年转业时,他本来能去轻松的单位,偏偏选择基层派出所:“我就爱干点实实在在的事。”
最让他后怕的不是受伤,是当时楼道里跑下来的小孩:“那孩子要是再早几秒下楼……我不敢想!”说着这个一米八五的汉子眼圈红了。
【遇到这种“疯批邻居”该咋办?】
1. 普通人的保命口诀
退休刑警老赵教了四句顺口溜:
听见吵闹悄声走
锁门报警莫出头
录像留证站远点
清空楼道防误伤
血的教训:去年某小区类似事件,有个大爷劝架被误伤,医药费花了八万五。
2. 为啥不能“硬碰硬”?
心理学教授分析,面对情绪失控者要做到“三不”:
不直视眼睛:会被视为挑衅
不大声呵斥:会刺激对方更激动
不突然移动:可能触发攻击本能
“王某某事后说,当时最恨民警用盾牌指着他,觉得是要打人。”教授叹息,“其实盾牌是防护,可失控者会解读为威胁。”
【小区居民连夜煲汤,病房变成“爱心驿站”】
窦海军缝针的医院里,这几天总有大妈拎着保温盒打听:“那两个挡刀的警察住哪屋?”
70岁的张奶奶熬了草原特有的野菌汤:“我孙子就在那栋楼上学,要不是他们,孩子说不定就……”老人抹着眼泪,“这汤里放了黄芪,最补血!”
还有居民联合给区政府写联名信,要求给民警记功。
【平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看着民警满身的纱布,有人问:“为个疯子差点送命,值吗?”
窦海军答得朴实:“要说怕,谁不怕死?可我穿着这身警服,背后就是老百姓的家啊!”
其实咱们普通人能做的很简单:
多留意身边人:发现亲友情绪反常,陪他聊聊
少些冷漠围观:遇见突发事件赶紧疏散别围观
多点理解支持:民警执勤时配合工作,别添乱
最后唠叨句:马上国庆长假了,聚会喝酒量力而行,别让喜庆变悲剧!
(为保护隐私部分用化名。愿英雄早日康复!)
点击“关注”,听胡同口的热乎气儿,唠老百姓的身边事
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