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DA行业的并购潮,然后股价噼里啪啦涨,好生让人羡慕。其实现在EDA的购并好有一比,几个大商贩把最好的摊位都占了,小商贩要么被收购,要么被迫改行。所以,媒体上才会说EDA的购并要常态化。
一、EDA行业并购潮的启示
购并这种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属于突发利好,确实是需要注意参与的时点。但这块又是散户的难点。
看到EDA行业三大巨头通过200多次并购筑起高墙,我不禁想到股市里的"马太效应"。大者恒大,强者恒强,这不就是资本市场的生存法则吗?但有趣的是,当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失败时,我反而松了一口气——至少说明国内企业开始懂得并购不是简单的"拼乐高"。
这让我联想到散户常犯的错误:看到并购消息就盲目跟风。殊不知,并购成功与否关键看技术互补性和资源协同,就像我们选股不能只看概念,更要看资金是否认可。
展开剩余75%二、利好利空都是"小马过河"
记得刚入市时,我也曾为利好消息欢呼雀跃,为利空消息忧心忡忡。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同样的消息对不同股票的影响天差地别,这才恍然大悟:利好利空都是"小马过河",关键看机构的屁股坐在哪边。
机构利益决定一切。好消息出现股价未必涨,坏消息出现股价未必跌。这就像魔术师的障眼法,表面是消息影响股价,实则是机构在利用消息操控散户情绪。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识破这场"障眼法"?我们就拿去年维生素涨价来说。
三、维生素涨价的启示录
2024年维生素D3价格暴涨360%,按理说相关概念股应该集体狂欢。但现实是:73只概念股中23只下跌,占比近3成。这个数据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没有机构参与的概念,再好的故事也是白搭。
看看天新药业和华恒生物的对比就明白了:
用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能看到天新药业的橙色的「机构库存」数据从2024年二季度就开始攀升,说明当时机构就积极参与,提前布局。这就像下棋,高手总是多看三步。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而华恒生物呢?
直到8、9月份才有「机构库存」短暂持续,积极参与进来短暂参与,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操作,结果自然大相径庭。这让我明白:股价表现差异的关键不是热点本身,而是机构资金的参与程度和持续时间。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总结出一个道理:传统分析方法就像用放大镜看星空,永远看不清全貌。而大数据工具就像天文望远镜,能让我们看清资金的真实流向。
比如通过长期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我们可以提取出机构的操作特征。这就好比在人群中识别便衣警察——虽然他们都穿着便装,但行为模式与普通人截然不同。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不要被表面消息迷惑,要看清资金动向 学会使用量化工具,弥补信息不对称 建立自己的投资逻辑,不盲目跟风 保持耐心,等待真正的机会在这个机构主导的市场里,我们散户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与狼共舞"。而大数据工具就是我们最好的"防狼喷雾"。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发布于:上海市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