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能干嘛?
够一个孩子从咿呀学语到满嘴骚话,够我们把诺基亚换成能刷短视频的“砖头”。
重庆的王女士也用了十年,把寻女启事贴成了城市的牛皮癣,结果呢?
等来了全网一句扎心窝子的话:“姑娘,别回来了。”
这话听着,真比重庆冬天的湿冷还钻骨头。
可你仔细品品,这哪是冷血,这分明是疼到骨子里的“护犊子”。
时间倒回2015年,那会儿小梅才16,人生开局拿了一手烂牌。
亲爹家暴还烂赌,好不容易她妈带着她从那个火坑里爬出来,以为能喘口气了。
结果,生活这老哥们儿,就喜欢在你刚结痂的伤口上,再来一记“爱的教育”。
起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为了一间卧室。
一间房,至于吗?
对当时的小梅来说,太至于了。
那不是一堆水泥砖头,那是她的“马奇诺防线”,是她在爹的拳头和妈的叹息声里,抠出来的最后一寸私人领地。
现在,她妈让她把这块地儿拱手相让。
给谁?
给她姐姐的儿子,一个跟她年纪差不多的“大外甥”。
这操作,我琢磨了半天,唯一的解释就是她妈的面子比女儿的里子重要。
什么“女大避嫌”,估计当时王女士的脑回路里,这根弦压根就没拨响。
小梅的不满,在她看来,就是“不懂事”。
母女间的拉扯,就像一根越绷越紧的弦。
终于,小梅说出了那句“我不想上学了”。
这句话,像不像溺水的人最后吐出的一个泡泡?
里面全是救命的信号。
结果王女士的回应,简单粗暴:左右开弓,两巴掌。
这两下,打飞的哪是孩子的叛逆,分明是她对“家”这个字最后的念想。
那一刻,小梅估计是想明白了,在这个所谓的家里,她的感受、她的尊严,可能还不如亲戚家的一顿饭重要。
有些父母就是这样,对外人永远和风细雨,对最亲的人,却总觉得对方有义务消化自己所有的坏情绪。
更绝的还在后头。
怕女儿跑,王女士提前把小梅的身份证给藏了。
这不是爱,这是什么?
这是“为你好”牌的枷锁,翻译过来就是:“我解决不了你的痛苦,但我可以先把你这个人解决了。”
她以为锁住的是女儿的腿,实际上是亲手递给了女儿一把离家出走的梯子。
小梅找了三天身份证,没找到,然后,人就这么消失了。
她宁愿当一个没有身份的“隐形人”,也要逃。
这十年,王女士找得苦,我相信。
但她可能到今天都没想明白,女儿当年要的,压根不是一间房,而是一份“我看得见你”的尊重。
所以网友那句“这下好了,房间可以永远给大侄子住了”才会那么刺耳,因为它太真实了,一针见血。
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是小梅这十年是怎么活下来的?
没身份证,在这个扫码通行的世界里,简直是地狱模式。
尤其那特殊的三年,她是怎么像空气一样,躲过一层又一层的网格?
我们不敢细想,那背后,是一个女孩用多大的代价,换来的“自由”。
她用十年的“黑户”生涯,对自己那个家,投出了最彻底的反对票。
所以,别再骂网友冷血了。
他们喊“不要回来”,是怕她这一回头,又跳回了那个熟悉的坑里。
一个十年前用巴掌解决问题的母亲,十年后,就真的学会沟通了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有些刻在骨子里的思维模式,不是时间能轻易冲刷掉的。
我们总以为家是港湾,可对有的人来说,家,就是那场她拼了命想逃离的风暴。
如果小梅刷到了她妈妈的视频,看到她憔劳的脸,会不会心软?
我不知道。
亲情的这本账,烂得很,谁也算不清。
我只是觉得,任何以爱为名的控制和伤害,都是耍流氓。
希望小梅这十年,给自己挣到了一间谁也抢不走的卧室,里面有阳光,有她喜欢的书,还有安宁。
至于回不回去,那是她用十年孤独换来的选择权,谁也没资格替她决定。
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