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茶农说它叫做白奇兰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当回事。喝了半天,发现它的兰花香异常奇异,比市场上随便就能喝到的奇兰,更加地汤水醇厚而兰香入骨。是的,那种兰花香,奇异且入骨,像是一枚透骨钉,直直地穿入了你的肌肉,打入骨头深处,然后就深深地驻扎在那里,持续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尤其,汤水还极度醇厚,极度浓稠,极度香醇。像一杯酿了四五年的鲜花酒,稠如醴酪,滑似仙浆。美妙极了。彼时对这款茶还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只觉得它香而醇和,是款难得的岩骨花香齐聚的好岩茶。当时那位茶农主动介绍的,也并非这款白奇兰的出身,他最激动之处是,这款他亲手制作出来的岩茶,参加春茶季的某一届斗茶赛,得了一等奖。很不容易的,在一众香气好汤水也好的岩茶里,能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一等奖,必须实力与运气兼具才可以。所以茶农大叔一直在讲他的制作过程,讲他专门挑了一个好天气去采这款白奇兰,讲他为此少做了一桶肉桂。我可以明白他的心情,那种努力付出之后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没有走捷径,纯粹是靠自己的奋斗。这种成功,更加脚踏实地,更加的令人欢愉。图片
《3》回到家才发现,咦,白奇兰,这名字好熟悉,这不是林馥泉1943年的名丛名单里提到过的那一款名丛吗?这不是那遗失于慧苑坑广袤博大的深遂盆地里的珍贵树种中的一种吗?怎么2006年罗老师编名丛录的时候,没有编进去呢?带着这个疑问,去问了这位茶农。他给到的解释是,在武夷山的民间,有很多的茶树,是没有名字的。有的是因为时间太长,忘记了它的名字;有的是因为茶园有更换过主人,因为不是主流品种,故没有交接到它的名字;有的是因为茶园里陆续有茶树死去,补种进去的新茶树跟旧的茶树长在一起,时间长了,就有点分不太清品种,干脆一起采了,做一桶,当作“拼配大红袍”去卖。是了,那段历史大家都知道。有两个巨大的断层。一段是颠沛流离远离故土,一段是风刀霜剑严相逼。所以,许多的在1943年林馥泉先生的慧苑坑名丛名单里出现过的名丛,实际上还在,只是,后来的茶园主人们,已经认不出它们,或者,认不全它们了。于是,它们只能洇没于茫茫武夷的茶山岩海之中,过着没有名字,不,过着一生都当“拼配大红袍”在销售的日子。身为一个后辈,听到这些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故事,确实挺遗憾的。也很惆怅。图片
《4》所以这款白奇兰,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就是那款1943年名丛名单里的白奇兰。私心里特别希望它是。但是,没有经过罗老这般的行业权威的认可,毕竟没底。尤其还没有武夷岩茶DNA数据库,无法精确地判断它的身份。思考良久,我们还是决定,为这款斗茶赛上得到了一等奖的白奇兰,命名为白奇兰。一方面,它可能真的就是一株被主人频繁更换而遗忘了名字的古老名丛。另一方面,这种浓度神奇的兰花香,这种稠如醴酪的汤水,也只有名丛级别的茶树,木质层粗壮,可溶性胶质物丰富的茶树,才会具有。就让我们给它冠上名丛白奇兰的名号吧。在当下名丛凋零,肉桂一枝独大的时候,武夷岩茶,是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来弥补多年商业化形成的单一性格局,以及,让更多的茶友,喜欢上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图片
《5》这款得了一等奖的白奇兰,今天就上架啦。村姑陈倾力推荐,汤水稠糯,香气纷纭。兰香清奇,厚似醴酪。喜欢喝花香浓郁的茶友,不可错过。在这个桂花飘香的金秋里,在这个秋分刚过秋天的下一半正姗姗来临的秋日,在这个台风一个接一个,带来数日凉意与秋雨的九月,让我们端起一杯兰香扑鼻的正奇兰,遥敬天上的明月。海内存知已,天涯若彼邻。愿我心,换你心,只为心意深。图片
一等奖白奇兰品鉴笔记用水:纯净水水温:沸腾用具:玻璃烧水壶、白瓷盖碗冲泡方式:快进快出,注水完毕后马上出汤,时长不超过10秒。注水方式:环壁注水干茶:条索粗壮,粗大,粗长。揉捻紧结。颜色呈褐色。闻之有焦糖香,有醇厚酵香,有轻微木质香。盖香:温柔多情的,绮丽迷幻的,兰花香。是花片厚实的,大片的,木本兰花的香气。揭盖闻它的时候,兰香扑鼻而来,持久不散,从前调到中调到尾调,尽是这股明艳的兰花之香。汤水:水路细滑,柔糯软腻,缠绵多情。汤水中兰花香大量落水,沉于汤中,馥郁柔美,如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一般。美艳不可方物。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