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坞的空气里混着柴油味、金属锈味,还有点冷风灌进来的湿气。库兹涅佐夫号趴在那儿,像个病号,烟囱偶尔冒口白气,谁都分不清是试机,还是它在叹气。工人们走过甲板都低头快步,像怕惊到它似的。可这艘苏联时代的门面担当,从2017年开始修,到现在还没能顺利出来遛弯——八年时间,船坞里都能养出一代猫了,它还在挨刀。
俄罗斯人盯着这摊子事的表情,跟盯着账本上的窟窿差不多——不修心疼,修了更心疼。要不是最近网上冒出个大胆建议,恐怕没人敢开口:干脆送去中国修。嗯,正是他们当年摆出一副“你们还嫩着”的那个中国。要是换成二十年前,这话怕是能在军迷论坛引发一场语言战。
时间往回翻,九十年代的俄罗斯军工是能让中国心甘情愿掏钱的老师——苏-27、现代级驱逐舰、S-300,全是抢手货。那会儿他们看中国的装备,嘴角总带着笑,笑里藏着点不屑:山寨、低配,连油漆味都不对。可十多年过去,中国的辽宁舰已经带着舰载机四处跑,山东舰自己造的,福建舰上了电磁弹射。对比之下,库兹涅佐夫号在船坞里生锈,火灾、坍塌、漏油,连锅炉都闹脾气,真是让人没法替它圆场。
网上有个俄罗斯网友倒是画了个挺好看的饼——把库兹涅佐夫拖到中国,换发电机、铺新通信线、重做动力系统,再配上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几艘反潜舰和驱逐舰,整一支航母打击群出来。听上去像论坛里的幻想帖,可想想他们这几年折腾的效率,也不怪有人宁愿丢点面子。
中国能不能修?别说能,还是有过“起死回生”实绩的。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当年拖回大连时就是个半废壳子,甲板上跑野猫,舱室积水生锈。中国工程师一块块钢板换,一条条管路铺,动力、电子、舰载机全都重新打磨。等山东舰下水,国产航母的全流程技术链已经稳稳拿在手里。大连、江南这类船厂,不光能造,还能修,效率高到全球造船完工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这背后的差距,不只是厂房大不大。俄罗斯的船厂一边受制裁,一边零部件缺口巨大,还夹着技术人员流失——这八年修库兹涅佐夫,光是意外事故就够拍纪录片了。中国这边供应链是全套的,造一艘新舰的速度,比他们修一艘老舰还快。这种现实对比,其实比技术指标更扎心。
可真把航母送到中国,不是签个维修单那么简单。库兹涅佐夫对俄罗斯来说,不止是军舰,更是国家脸面。承认修不好,就等于承认这一块的旗子倒了。对民族自尊心像瓷器一样易碎的俄罗斯,这一步得跨得多艰难,恐怕克里姆林宫的走廊里都得踱上几圈才拍板。
这种剧情,在别的地方也见过。印度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当年买自俄罗斯,改装计划一拖再拖,最后预算翻了好几倍。军工合作本来就是门“互补短板”的生意,可当补你的短板的人换成了曾经的学生,心理落差就难免刺眼。
对中国来说,接不接这活都是故事。一旦接了,能顺手展示造船工业的硬实力,还能在国际军贸圈刷一波存在感。可国内也有人会问:“咱自家福建舰、下一代航母的工位够忙了,这么大的活接回来,是帮朋友还是拖自己后腿?”舆论场上的这类讨论,常常比技术问题吵得更热。
眼下,库兹涅佐夫的命运悬在半空。继续躺在船坞里,等它的,可能是彻底退役;送来中国,或许能换个新生,但要搭上面子和一段历史情结。也有人开玩笑,说干脆改成漂浮博物馆,收票钱,还省心。只是,真到那一天,它的甲板上会站谁,讲给游客的故事,又会挑哪个版本呢?
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