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首歌曲在抖音的舞台上掀起了一阵风暴,这首歌像一种潮水般涌向了每一个人的耳朵,无论你是在东南亚的热带海岛,还是在遥远的欧美大地,都有无数人跟风模仿那一段略显夸张、却异常吸引眼球的舞蹈。它的火爆程度,不禁让人怀疑,这到底是某种文化现象,还是更像是某种潮流的幻觉。有人指责这首歌的旋律简直难以忍受,觉得它让华语乐坛步入了衰退的深渊,倒退了数十年之久。可是,无论人们如何批评,它依旧是如此流行,音符穿越千山万水,遍布大街小巷,收获了无数的播放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歌火了,现象也便随之而来。
如果仅仅从歌词来看,确实乏善可陈,甚至没有任何艺术的价值。可你若细细品味,乐曲的demo却意外地好听。若再往深处挖掘,你会发现,这首歌的旋律其实是来自粤剧《帝女花》的某段唱腔。难怪一听上去会有那么一股熟悉感,仿佛从某个阴森的黑夜里走出来,带着一种历史的阴影。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旋律我最初是从某些香港恐怖电影中听到的,不禁让人联想起那些深夜的恐怖场景。若无这层背景,这段音乐反而未必会给人一种莫名的寒意。
展开剩余76%《帝女花》作为一部悲剧,讲述的是明朝灭亡前夕的故事:崇祯帝的女儿在祖国山河破碎之际,带着对未来的绝望从宫廷中逃出,在逃难途中邂逅了一位驸马。二人悲叹着这乱世的动荡,意识到朱家江山的日薄西山,百姓的生灵涂炭,最后选择双双殉国而死。由此,这部作品无疑是一曲深沉的悲歌,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绝望与无奈。
这段旋律,带着伤感,又透着深深的绝望。而其中的粤语唱腔,更是增添了几分浓重的地方特色,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许多明星曾演绎过这个选段,其中,张国荣与汪明荃的合作演绎便堪称经典。张国荣那婉转的嗓音与汪明荃优雅的粤剧唱腔,仿佛为这乱世的哀歌增添了几分柔情。
对于广东的一代人来说,《帝女花》几乎已经刻在了他们的童年记忆里。许多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曾听过这部粤剧,甚至有些人编出了所谓的“空耳歌词”,随意哼唱,仿佛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周星驰在电影《鹿鼎记》中曾唱过这个选段,就连央视的主持人撒贝宁在采访中也曾即兴演绎过这段旋律。可见,这首歌并非一无是处,它激发了许多人心底那根最为深沉的情感弦,唤醒了埋藏在他们骨血中的家国情怀。
《帝女花》的词曲作者唐涤生,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有一位师傅,江誉镠,即所谓的南海十三郎。有人说,他们不仅是师徒,还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江誉镠是一位有着高尚情操的爱国作曲家,他主张将传统的粤剧传承下去,反对那些过于商业化的改编。他看不惯一些人为了迎合市场,肆意篡改粤剧的经典剧目。江誉镠拒绝为当时国民党编写剧本,因为他们将女性的大白腿作为国军慰劳的对象,这令他愤慨万分。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他依旧坚守着自己对于艺术的初心。
唐涤生在电影中曾表达过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剧本能够被世人铭记,能够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依然有人记得他的名字。他的愿望似乎已然实现,毕竟,如今无数人在耳边回响着《帝女花》的旋律,然而,这份遗产并非完全由“善人”传承下来,反倒是通过一些看似“歹人”的手段才得以传播。这也许就是命运的讽刺。
与江誉镠相比,唐涤生的师傅则更加为人熟知。以江誉镠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南海十三郎》横扫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囊括了最佳导演、最佳电影等多个奖项,尤其是最佳男主角,更是战胜了当时风头正劲的张国荣。这一切,都显得如梦如幻,令人感慨万千。张国荣那时的心情,想必是复杂的:虽然在这场比拼中他落败,但他仍然唱起了《帝女花》,唱出了那份属于自己的悲凉。
江誉镠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守着传统文化的底线,尽管这让他与世人渐行渐远。正如许多文艺青年的写照,他们愤世嫉俗,怀抱理想,却总是难以融入这个世俗的世界。江誉镠的悲剧,或许正是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普遍困境之一。然而,今天,我们还在聆听他弟子唐涤生创作的《帝女花》,这本身便是一种传承,是文化力量的顽强生命力。
从这些芸芸众生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价值并不总是以受欢迎的程度来衡量。它可能会在荒草丛生的角落里悄然扎根,最终,借助某种机缘,突然间绽放光彩。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那些执着的艺术家们一样,尽管身处困境,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执着于心中的信念,始终不渝,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辉。
发布于:山西省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