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的科举考试,咱们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大多是寒窗苦读的书生,带着笔墨纸砚,紧张兮兮地走进考场,希望能一朝成名,光宗耀祖。
这可是关系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命运的大事,谁敢不严肃对待?
可历史上偏偏出了这么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
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场殿试上,一位考生竟然背着一整个麻袋的馒头进了考场。
这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伙夫走错了地方。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考生在三天考试里,硬是把三十六个大馒头全都啃完了,到最后还觉得不够,跟考官申请再来几个。
这种行为在当时那种极其讲究规矩的场合,可以说是非常出格了,换作一般人,恐怕早就被当成笑话赶出去了。
但最终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康熙皇帝在了解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十分高兴,直接拍板决定,这一科的状元,就是这位“馒头哥”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个看似举止粗俗的“吃货”,怎么就能得到千古一帝的青睐,一步登天成了状元?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很多深层次的东西。
咱们先得了解一下这位主角,他叫李蟠,是江苏徐州人。
他家可不是普通人家,祖上在明朝就是做官的,而且是以刚正不阿出名,是那种敢于和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魏忠贤对着干的硬骨头。
也正因为这份骨气,家族受到了打压,后来只好辞官回乡。
虽然朝代更迭,但这种正直的家风却一代代传了下来。
到了李蟠这一辈,家里已经把经商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在了教育上,一心要培养出有学问的后代。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李蟠从小就聪明过人,天赋很高。
但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写文章特别慢。
这倒不是因为他思路跟不上,恰恰相反,是因为他太较真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强迫症”。
他写文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推敲,只要觉得有一点不满意,就会把前面写好的全部推翻重来。
所以,每次学堂里考试,别人都交卷了,他还在那对着一张白纸冥思苦想。
除了这个特点,他的外形也很有意思。
他长得人高马大,一脸的络腮胡子,看起来就像个武将,跟人们心目中那种文弱书生的形象相去甚远。
很多人第一次见他,都以为他是个练武的粗人,可一听他开口引经据典,谈论学问,又都惊讶得不得了。
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和外貌都很有特点的人,在康熙三十六年,来到了京城参加决定命运的会试。
当时考场外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才子,个个都是文质彬彬,只有李蟠,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大麻袋,显得格格不入。
这个麻袋里装的,就是那三十六个白面馒头。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大家都觉得这人太奇怪了,把考场当什么地方了。
然而,这正是李蟠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套应试方案。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弱点,就是写作速度慢。
古代的科举考试可不是现在这样几个小时就结束,而是要连考三天三夜,吃住都在一个狭小的号舍里,对考生的体力和精力是极大的考验。
对于李蟠这种“慢工出细活”的选手来说,如果在考试过程中因为饥饿导致体力不支、心神不宁,那么很可能连文章都写不完,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所以,他带足馒头,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在这场持久战中,有足够的能量供给,能让他沉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把自己的水平完全发挥出来。
考试开始后,他果然是一边写,一边啃馒头。
写一段,就停下来吃一个,补充体力,调整思路。
周围的考生看着他这副模样,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他不成体统,但他自己却毫不在意。
就这样,三天下来,他硬是把三十六个馒头都吃光了,最后关头,甚至还向考官求助,希望能再给点吃的和时间。
考官也被他这种执着精神打动,破例给了他一些通融。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里。
当时,康熙正在亲自审阅考卷,当他读到李蟠的文章时,立刻被其深刻的见解和稳健的文风所吸引,认为这是难得的治国之才。
这时候,旁边的人就把李蟠在考场上吃馒头的“奇闻”当作笑料讲给了康熙听。
没想到,康熙听后非但没有觉得李蟠粗俗,反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一个人在如此重要的考试中,还能想着如何解决最实际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他是个务实的人。
康熙立刻派人去详细调查了这件事。
当他得知,李蟠带馒头并不是因为贪吃,而是为了克服自己写作慢的弱点,保证考试顺利进行时,康熙龙颜大悦。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品格和意志力更为可贵。
李蟠的行为,恰恰展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品质:第一是诚实,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不回避;第二是务实,他没有空想,而是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第三是坚韧,他为了完成考试,能忍受他人的嘲笑,坚持自己的策略。
康-熙认为,这样的人,心思沉稳,不浮夸,有毅力,将来放到重要的岗位上,肯定能踏踏实实地为国家办事。
所以,康熙最终力排众议,不仅没有因为李蟠的“不雅”举动而看轻他,反而因此更加欣赏他,最终将他点为状元。
这件事在当时成了一段佳话,“饽饽状元”的名号也传开了。
这充分体现了康熙皇帝作为一代明君,在选拔人才时不拘一格、注重实际的开明思想。
他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一麻袋馒头里,看到了一个未来栋梁的潜质。
然而,李蟠的仕途却并没有像他的开端那样传奇和顺利。
被点为状元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翰林院,成了皇帝身边的近臣。
可好景不长,两年后,他被任命为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这本是朝廷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却不想竟成了一场灾难的开始。
考试结束后,榜单一公布,社会上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中榜的有不少是京城里的权贵子弟。
于是,关于考试舞弊、收受贿赂的谣言四起。
当时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文人孔尚任,还专门写了一部戏来讽刺这件事,更是火上浇油,把李蟠推到了风口浪尖。
尽管康熙内心可能并不相信李蟠会做出这种事,但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朝臣的不断上奏下,他还是下令彻查,并将李蟠和副主考官关进了大牢。
这一关,就是三年。
在狱中,年迈的副主考官含冤而死,李蟠也受尽了折磨。
三年后,康熙重新审查此案,才发现当年的考试结果完全公正,并无舞弊之处,李蟠的冤屈才得以洗清。
虽然最终沉冤昭雪,但这场无妄之灾已经彻底改变了李蟠的人生。
好友的惨死,名誉的扫地,以及官场的险恶,让他心灰意冷。
康熙有意再次任用他,但他坚决地拒绝了。
他选择告老还乡,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将自己的余生都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
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饽饽状元”,最终成了一位远离尘嚣的隐士。
他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有才华、有品格的人,即便遇到了赏识自己的明君,也依然可能因为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汹涌的社会舆论,而落得个悲剧的结局。
配资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